走进318|318艺术网|陈湘波艺术专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RT318ART
我的收藏(0)
  • 收藏夹中还没有艺术品,赶紧选购吧!
318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资讯 > 318艺术家评论 > 高海平:秦直道美术的新探索
高海平:秦直道美术的新探索
2014-06-05  编辑:王桂芳  浏览次数:18115    加收藏


文 / 高海平


生于陕北,长于陕北的高海平,对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一草一木都熟记于心。他高中毕业顺利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接受了正规美术教育,大学毕业又在美院任教,经过多年的创作和教学,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与艺术感悟力,受到各方藏家和画廊的关注,同时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大的兴趣。高海平在学和教期间,多次回陕北写生、采风、艺术考察,数年间多次沿着秦直道徒步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和学术研究信息,其中拍摄图片两千余张,速写两百余幅,做笔记三万余字。


318,318艺术,原创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品网站,国画,高海平,《直道行之四》

318艺术家 高海平 国画作品 《直道行之四


探秘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以战止战军事思想的产物,彻底扭转了先秦以来中国北疆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不仅加快了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中华文明增加了包容性而更加博大精深,同时,秦直道直接导致的匈奴西迁,还改变了世界民族的分布格局,进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轨迹。根据历史演进和时间的推移说,匈奴是起源于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其产生了极大的侵略性,先秦时期就不时放马南下侵扰,使得中原王朝不得不筑长城以拒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改前朝的消极防御之策,命将军蒙恬修一条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至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长达一千八百里的直道,由于司马迁只记载了直道起止点,给后世留下了悬念。1975年,史念海教授在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一次绘出了秦直道具体路线图。秦直道南起陕西省淳化县的甘泉山,循子午岭山脊北上,经过鄂尔多斯草原,到达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秦直道的修建形成了南北军事大动脉,不仅改变了农耕民族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促进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上产生了积极作用,还大大加快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速度,使中华文明更具包容性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因此,为改变匈奴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秦修直道便于精锐部队快速抵达草原前线和兵马粮草等的资源补给,“秦直道”的修建为秦国的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注:部分资料据徐君峰著《秦直道:一条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军事通道》系列研究著述。)


截至目前,有关研究“秦直道”的学者诸多,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热门选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秦直道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思想文化认识,各家学者对秦直道的研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成果。如王子今先生的《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见《人文杂志》2005年5期)、内蒙古大学董文劲先生的硕士论文《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初探》(2011年)、吴宏岐先生的《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1期)、张多勇先生的《秦直道研究综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5期)、李仲立先生的《秦直道新论》(见《西北史地》1997年4期)、张振寰先生的《继往开来的价值理论体系——秦直道探索与研究》(见《文化月刊》2009年7期)、史念海先生的《秦直道遗迹的探索》(见《文物》1975年10期)、姚生民先生的《秦直道起点及相关问题》(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吴长川先生的《秦直道两三问题谈》(见《文物世界》2011年2期)、王富春先生的《榆林境内秦直道调查》(见《文博》2005年3期)等百余篇研究著述(2011年11月17日12时据中国知网搜索得知:学术期刊收录182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5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全文142篇),集各家所言汇集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给研究秦直道文化奠定了基础和参考借鉴。


据《延绥镇志》、《延安府志》、《榆林府志》、《横山县志》、《横山文史资料》等当地文献记载和口头历史传说,根据自身多年对秦直道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秦直道有着浓厚的思想情感,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便与秦直道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机缘。加之自己是生在直道边又长在直道边,可谓“只缘生在此山中”。上大学以前,我根本不了解这些有何价值,只是少许听到一些与之相关的典故和神话传说,至今也是朦朦胧胧记得一些。大学毕业后,自己走上了独立教学工作与专业画家创作道路,在各种画种中还是国画山水画最能够表达我的学术思想和艺术追求,因而以“秦直道边窑洞群”创作开始,一发不可收拾,随之创作出《秦直道》、《直道边上》、《直道人家》、《直道烟云》、《直道行》等百余幅作品,为能够更进一步体验历史的真实性,便利用假期休息的时间自行徒步行走并实地考察了部分秦直道遗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及西安地区部分高校文博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学者展开了交流和学术探讨,利用古都图书馆藏有的丰富历史文献进行查阅和现有考古发现的资料相结合,从中受益匪浅,在更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更能够体会到“秦直道”的风云变幻,历史烟云(硝烟)还是未散。于此,相关研究待进一步展开。


318,318艺术,原创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品网站,国画,高海平,《榆楸》

318艺术家 高海平 国画作品 《榆楸


寻找千年古道


经过历史的推演和风沙雨水的冲刷与洗礼,现存的“裸露”秦直道遗址很少了,有的则变成了崎岖不平的沟壑,在茫茫的黄土高原那婉转的小道上远远望去,还能够看到昔日的光影。这些光影试图把自己的思维后退至秦国时代(公元前221年左右),看待这段历史便是另一番景象,感慨万千!


秦直道边上的人家多数是外地“移民”(据当地有关“家谱”记载,如甘泉、铜川一带的居民是从“河南”迁移而来,三边一带的居民从“关中”迁移而来,横山、安塞一带的居民很多是从“山西晋中地区”迁移而来,民间还有“走南路”一说,内蒙古、榆林一带的居民还前往延安、安塞一带,至今这些地区的居民都保留着原始的乡音,俗称能够“听见古代”。如安塞腰鼓、剪纸等民间艺术都保留有横山、榆林一带的遗风,最为典型的“横山老腰鼓”在安塞得到了极好的发展。),根据自然条件的需要便在黄土地上开凿自己的居所——窑洞。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上一朵亮丽的奇葩!因此窑洞也成了陕北的标志。黄土地有他独特的魅力,从外貌长相看,具有“匈奴血统”的人们在这里繁衍成长,同时身边的胡杨柳、毛头柳(砍头柳)、沙柳、榆树、渠树、沙蒿、白杨树、杨树等树种在这里与其它物种一样茁壮而顽强地生长。秦直道又贯穿整个“陕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着陕北,影响着秦直道的历史变迁。秦直道是历史的遗存,是秦国军事战略的交通要道,俗称古代的“高速公路”。当今的秦直道只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遗留下的车印(近年在甘泉段有所发现),保留那段时期的一个记忆而已,具体研究待历史学家来研究,318艺术家高海平便是从这段历史来描绘他的“心神(声)”和艺术语言,表达对秦文化的尊敬。


秦直道画记


我以水墨表现黄土,表现陕北,表现“秦直道”都是一种手段,一种引子,一种写意的精神,更是自身思想的升华,试图对历史人文情怀的超越。在绘画史上,有关水墨表现黄土高原“陕北”(秦直道)是十分罕见的,从绘画史看绘画的功能是为士大夫阶层所享有的,在宋元时期主要表现的山水画则是大山大水,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终南山,政治迁移洛阳、开封、杭州后开始进入历代山水画的高峰,先后出现了展子虔(隋)、李成范宽、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元四家”、“明四家”对山水画法(包括理论)的创造,对山水画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起着重要的影响(可参加318艺术网艺术家库)。随着官办画院的兴起,尤其在宋徽宗赵佶时期(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年,在绘画艺术上有着极高成就,尤其在花鸟画上成就最高,书法自成一家,发明“瘦金体”,成立“翰林书画院”,把绘画艺术推向最高阶层。),绘画艺术成为士大夫的主流艺术。此时表现黄土高原陕北的绘画艺术在文献中暂时还未发现相关记载。


此刻,我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著名画家钱松喦等经过二万三千里参观考察和写生的壮举,到了黄土高原,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画了相当出色的国画作品,以《塞北人家》、《延安颂》、《陕北高秋》、《陕北江南》、《长城》等作品,与南方自然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便创造出了“黄土高原派”。又想到“长安画派”画家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都描绘过黄土高原的景象,其中表现陕北黄土高原的石鲁作品《转战陕北》(1959年创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208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最为著名,大片红色成为当时最大的“前卫艺术品”,也因此在“文革”时期成了他的致命杀手,甚至连累了他的生命,这也是当时历史所造成的(具体暂且不论)。另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画家群体中为黄土地人民树碑立传,则是另外一种表现手法。


318,318艺术,原创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品网站,国画,高海平,《高原新韵》

318艺术家 高海平 国画作品 《高原新韵


今天的黄土高原“陕北”焕然一新,借助“西部大开发”的顺风车和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发展着他的勃勃生机。秦直道边上的陕北人家也借此旧貌换新颜,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稀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是赐予贫困千百年来的陕北人民最大的恩惠,也以此借着丰富的资源而翻身在城市里生存发展。当你乘车驶过“包茂高速”时,能够看见很多“风力发电机组群”“磕头机”、“石油勘探井架”、“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助剂厂”等等不同行业的厂家云集;还有绿树成荫和覆盖满山遍野的绿色以及农田、石窑、黄土窑洞、山、水(河流)、石等等。这些都给我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绘画素材和表现语言。我想这一切的一切财富都是在秦国统治者时期没有想到的。


318艺术家高海平对秦直道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发自肺腑的,多数表现以俯视、平视、仰视等手法表达的,每一幅作品的画法都采用传统的“三远法”表现,多层次、多角度来表现每一个艺术语言。也以此借助这些现实遗存将转化为视觉“符号”来表现绘画艺术语言,通过传统绘画技法中的擦、皴、点、染或利用花青、赭石、藤黄等颜色设色,营造特别的视觉效果。每一幅画面中的元素符号都是高海平对陕北秦直道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艺术解读,通过笔墨语言来诠释秦直道美术的文化思想内涵,一孔孔窑洞、一棵棵不同的树种等表现沧桑的陕北和沧桑的秦直道风云变幻,提醒当代学者、画家对秦直道和秦直道美术创作的关注。


由此可知,我通过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存“秦直道”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在画面上虽无秦直道的直面刻画,但在画面背后对古代交通要道、桥梁建造、地基的夯实、图像学、田野考古、历史、美学、哲学等学术研究是丰富的,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与猜疑,可提供给不同行业的学者新的艺术启发。我在画面上表现秦直道这一题材是与历史事实相结合,与黄土高原、陕北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力图给画面增添美的色彩。


美术学讲:绘画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可以利用在每一种艺术领域中。如前所述,我所创作的“秦直道”系列国画作品就是从现实与历史的集合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道路,从中给予我极大的艺术启迪,也对艺术史的研究有着极大帮助。争取做一名学术型、学者型、研究型画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对艺术实践追求目标所在,有理论的支持我将会走得更远、更稳,为表现秦直道美术,以及陕北美术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注:本文原载《榆林日报》2011年12月21日 第6版;《陕西日报》2011年12月21日 第13版有删节。关于本课题的绘画创作与美术史研究正在展开中,本文是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高海平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西安美术学院教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太白书画院副院长,陕西春秋书画院副院长等。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

分享到:
推荐作品
返回顶部